Sunday, January 15, 2017

恆春工作心得

一直有人問,為什麼要來恆春工作,簡單的回應就是我覺得在這生活比較有趣,但想釐清楚一些,這裡來試著回答看看。

1. 不是每個人都想留在醫學中心或診所
專科訓練完畢的醫師,都有生涯規劃的考量。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但近期的醫學教育養出來的醫師常常有種就該留大醫院寫論文升教職的想法,不想繼續走這條路或走不下去的話就出去診所開業或被聘,接著就一直待在診所中。目前雖然有不少醫師有跨界的發展,但所謂典型的醫師仍不外乎是以留在醫學中心(加上同集團系列的醫院)為目標。但...總有不愛寫論文不愛做研究的醫師吧(笑),也有不想待在診所想以醫院資源治療病人的醫師類型吧,只能走上這條衝教職的路嗎?不能走只想照顧好病人的路嗎?總得在生活與想法中衝突才能找到自己心之所向與適合自己的生活型態嗎?

2. 到偏鄉很遠
「恆春很遠,但健康離你更遠!」這是冬天空氣品質不好時想到的Slogan。一般人找工作時考量的距離、工作內容、薪資等諸多面相是綜合考量,恆春就我一個台南人來說是有點遠,但恆春就有其他的點吸引我來工作,比方景觀佳空氣好、工作壓力相較於都市小、下班時刻走出醫院就是觀光區,另外一個特別的點是,一種工作上的被需求感,覺得是在做有意思的工作(擔負該地區兒童健康責任),而不是病患doctor shopping的一個過渡站而已。

3. 說不定你曾想去更遠的地方,國際醫療呢
「到花蓮很遠,去美國很近」,這句出自花蓮門諾醫院前院長薄柔纜醫師的話,影響眾多人士到花蓮台東一帶工作。而在目前國際醫療的推動下,(部份因為衛福部評鑑醫學中心帶來的動力/壓力?),以及若干令人尊敬的醫師至非洲服務與從事無國界醫師的媒體報導,似乎也引發了另一種「到偏鄉很遠,去非洲很近」的氛圍。

在此並沒有「不該去國外,應該先把國內搞好」的這種意思。我個人欽佩這些願意到國外服務,並且有系統的建構該地的公衛與醫療環境的醫師們,(那是我無法想像也沒能做到的事);我也認為就算一些單次的義診就算沒能幫助到當地人們,(一些支援活動或許只是帶給當地團體困擾),能改變或擴展這些至國外服務的人員們的眼界與想法,那也是不錯的,(我若沒至蘭嶼服役也不會到恆春工作)。但是否該讓到偏鄉服務或工作形成一個選項,而不是現在這種覺得去非洲YES去偏鄉NO的狀態呢?

4. 自我發展與提升
在這裡要討論的是,當談到偏遠地區醫療的工作時,會提到來工作缺乏發展性與升遷。呼應到第一點,人是各式各樣的,就像以前醫生剛畢業就出來開診所,會考慮能不能升遷的問題嗎?工作為了生活的部份穩定之後,小鎮醫師們能得到的,以我個人而言,逐漸完善工作環境的各項事務,讓自己執業時能更舒適一點,包括檢驗、藥物、護理各項的提升,每當醫院在你的運作下又能多做了一些事情,那種開疆拓土篳路藍縷的感覺,就是事業上的成就感。這也是小型私人醫院的特點:自由度高但是在制度與設備上不完備,因此,老闆配合加上個人想要經營的話,真的是有的忙的。而社區民眾接受你的醫療服務,所給的正向回饋,逐漸把民眾拉回在地醫療的過程,也是在逐步增加自己的工作內容,(戲稱為業務愈做愈大)。因此我認為缺乏發展性與升遷這個問題,是不把在偏鄉工作視為一份工作的這種角度下所產出的問題。

拉哩拉雜講了一些,到底為什麼會來恆春呢?就是我在這裡找到了一份目前覺得還不錯的工作,大概就先以這樣總結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