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30, 2014

對偏鄉醫療的想像


蘭嶼往燈塔之路

從蘭嶼到恆春

自到蘭嶼衛生所服役後,對於偏遠地區的醫療就有了一絲想像。尤其是認識了數位在偏鄉地區工作付出的Role Model,像是在蘭嶼鄉推動居家關懷的張淑蘭護理師;在台東基督教醫院組織早療團隊,仍參與IDS計畫,每月到蘭嶼診視病童的樂俊仁醫師;在偏鄉地區巡迴,照顧民眾與小朋友牙齒健康的鄭俊良醫師。自此,心中就有股念頭,日後是否可以結合在地生活與偏鄉醫療。在訓練完兒科專科後,恆基給了這個機會,就到這裡工作了。

恆春半島氣候溫暖,人文豐富,自然環境與景觀也漂亮。恆春基督教醫院與其他醫療單位共同支持著這個地區的醫療,恆基則是此區域婦兒科的唯一選擇。偏鄉地區的地區醫院必然面臨的問題是醫療規模不足,病患量不多,光依健保給付難以支持運作。恆基幸而有許多醫療人員前後投入支援,又能受大眾愛心捐獻支持至今,但仍有許多的問題存在。

對偏鄉醫療的想像

恆基的問題,同時也是眾多偏鄉地區醫療共同存在的問題。但在這之前,必須先釐清的是我們與主政單位心中「對於偏鄉醫療的想像」。在我們的思考中,偏鄉醫療應該達到什麼樣程度的水準呢?我們知道每有傷病必須轉診時,總會有「大家都有繳健保費,為何偏鄉人所受的待遇較差」這樣的聲音,但這樣是否必須要每鄉鎮都蓋間醫學中心呢?在我的想像中,偏鄉醫療所能處理的,應是一般鄉鎮所能處理的醫療問題水準以上,盡力減少需轉診的情況;而遇到重大傷病需轉診時,能夠先行穩定病人情況後,再予以後送,並能確保病患在最短時間內能受到妥善照顧。但依照對偏鄉的想像不同,就會遇到許多的衝突,像是醫療要供給到什麼樣的層面、各醫療單位之間如何相互配合,抑或是利之所趨,在吸引病人族群之間相互競爭。在確立了我們對於偏鄉醫療的想像,才能進一步討論問題。

在偏鄉的小地區醫院中,最普遍遇到的問題儘管病人數量不多,但需要值班待命的時間卻是一樣長的,而醫生人數少也得兼其他業務。這些問題其實大家都知道,也知道在偏鄉服務的醫療人員是辛苦的,但實際上卻仍會給他們更多的負擔。試著想像下列這個情境:在支援偏鄉醫療的想像中,是由醫療資源較充足的地區過來支援呢,或是醫療不充足的地區去支援另外一個醫療更不充足的地區呢?而實際上在台東縣曾找過蘭嶼鄉或長濱鄉衛生所的醫師去支援綠島鄉衛生所。當然在實務面上有其考量的因素,像是主政單位可以掌控的醫療人力資源就是那些,但這就是問題所在。

我們可以期望史懷哲出現,但不能期望人人都是史懷哲。

我在蘭嶼的時候,曾和友人討論沒醫生想長留島上的原因,當時我想,島上醫生的收入,不如一間台灣的診所,其他的相對條件也沒比較好,用什麼條件來叫人留下呢?真的等到一個有心奉獻的,也不知是何年何月,那為何不試著提高島上醫生的待遇與環境,而是空等一個不知道會不會存在的人。

對在地生活的想像

是否曾想像過在偏鄉的生活呢?沒有捷運,沒有百貨公司,沒有星巴克,沒有大學商圈,甚至沒有便利商店的地方。有的是山、海,和美麗的自然環境,當然別忘了網路、郵局、宅急便、和迅速確實的網路購物,在強大的網路與物流業者的幫忙之下,其實在地生活也沒那麼不方便。

或者我們可以從次都會區但醫療資源也還沒那麼充足的地方開始想像:像是屏東市、台東市、澎湖縣這些地方,生活更方便了些,有電影院和小型百貨公司,具特色的在地小店也越來越多,擔心教育問題的話也有該區域的一流高中。偏鄉地區遠是遠,但有些時候是想像的距離比實際更遠。

一起來改變這世界

基於正義的想法,醫療與教育兩項是許多人認為應該提供的資源,讓即便是社經地位處於劣勢的亦能有機會成功。柯文哲醫師也有如此的主張:「人生而不平等,但至少接受的醫療與教育資源必須平等。」儘管我們沒辦法很確切的做到完全的平等,但希望能致力縮小其間的差距。正如因提倡婦女受教權今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馬拉拉所說的:「一名兒童、一位老師、一本書、一枝筆可以改變世界。」越來越多人投入了偏鄉教育與課輔的工作,而偏鄉醫療,正需要你我的努力。